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 > 企业资讯 > 企业新闻

中国梦·大国工匠篇丨赵巧娟:穿纱“巧匠”有“三巧”

网站编辑: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│ 发表时间:2021-12-12 

        “上班时间她不看手机,要等下班后。”约访赵巧娟前,嘉兴海宁许村镇总工会的工作人员先给我们打了剂“等”的“预防针”。
        五点、六点、七点,直到晚八点,赵巧娟全部忙完,接了电话。
        “穿纱是个细活,分不得心。”赵巧娟说。
        32年,一心穿好“一根针”,赵巧娟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。从刚进厂的“小巧”,到同事口中的“巧姐”,从“最美嘉兴人”,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赵巧娟在“千丝万缕”间“穿”出不一样的“巧”字人生。
        巧合:“别人可以,我肯定也行”
        
一块手表,两支笔,一双眼盯着万缕纱线,明亮又深沉。
        赵巧娟出生在有“布艺名镇、家纺基地”之称的海宁市许村镇。和当地许多年轻姑娘一样,出了校门进厂门,1989年,赵巧娟正式入职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。因为只有初中文凭,又没经验,便从最基础的挡车工做起。
        同是一个班组,看着穿纱工聚精会神、眼疾手快的样子,赵巧娟充满了好奇、崇拜:“我也有机会试试吗?”
        不久,机会来了。
        1990年,赵巧娟进厂的第二年,正巧班组空出了一个穿纱岗。那几天,赵巧娟没事就看着那台停滞的机器,在心里不停问“我能行吗?”。“不试,怎么知道能不能行?”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点醒了赵巧娟。
        主动请缨,转岗穿纱工。
        “别看穿纱好像只是把纱线手工穿到经编机的导纱针上,但其实特别考验眼力、手速,耐心和细心更缺一不可。”第一次穿纱,赵巧娟手忙脚乱,急了一头汗。“感觉自己的手、脚、眼睛在‘打架’。”赵巧娟说。看着歪歪扭扭、打结破损的纱线,好强的她一次次试,一次次失败,人也变得越来越无精打采。
        老师傅何娟凤看出了她的变化,找到她宽慰说:“既然选了,就坚持到底,熬过这段时间,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。”
        “是呀,别人可以,我怎么就不行。”整理好情绪,赵巧娟给自己制定了一套“魔鬼训练”。手慢就练手,眼神不准就练眼力,有时一天最多要连续不停穿上8个小时,一天下来,胳膊疼得抬不起来,一闭眼就火辣辣的痛、泪流不止……
       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一年后,赵巧娟终于达标了。6个盘头,3600个针头,用时40分钟,平均每秒穿完1.5个,速度和质量,都是厂里的第一名。看着自己穿的细纱真的像“细沙”一样,在轻纺机上一倾而下,赵巧娟更加坚定:这辈子认定了“穿纱”。
        摸到门路的赵巧娟,越干越得心应手,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“要干,就干到极致”。又过了4年,8个盘头,20分钟,每秒完成4个,赵巧娟的穿纱技术磨炼的炉火纯青。不仅是厂里的第一,更在2013年的全国纺织行业“润源杯”经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单项第一。
        巧匠:“只要用心,没有攻不下的难题”
       
刻苦与勤奋,让赵巧娟练就了一身硬本事,而多年的主动自学与思考,则让她的专长有了更大的发挥。
        1994年,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汽车绒产品的国产化,赵巧娟作为攻关小组的一员加入其中。机器是进口的,纱线是进口的,看着机器上密密麻麻的外语,听着“洋技师”讲着“洋文”,赵巧娟这次没打退堂鼓。
        汽车绒的规格要求非常高,每百米只允许出现一个疵点,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困难的。她一遍一遍和翻译人员核对使用细节,一次一次调整设备试错。因为不会用电脑,赵巧娟的实践笔记写了厚厚一本。经过与研发人员的反复试制,几十次的技术攻关后,国产汽车绒终于开发成功。
        “只要全身心投入,就没有攻不下的难题。”这次攻关,赵巧娟在收获了更大信心的同时,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。“不能只有实践,没有理论,知其然不知所以然。”
        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,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。2004年,赵巧娟进入海宁电大中专班学习,2006年取得中专毕业证书,2011年又继续大专班的学习并在2014年获得大专文凭。几年里,不只是理论,赵巧娟还学会了用电脑,认识了不少英文。
        每年赵巧娟和同事都会接到新产品开发任务。开发过程中,瓶颈一个又一个冒出,试验报告一次又一次被推翻。赵巧娟仍然坚毅,但也从容了许多。面对一次次挫折,赵巧娟提醒自己:没关系,踏踏实实重头再来,只要用心,没有攻不下的难题。

        巧姐:要求有多严苛,关爱就有多暖心
       
32年,赵巧娟从当初刚进厂的“小巧”,成了大家口中的“巧姐”。
        随着许村镇家纺业的加速转型,新进厂的年轻学徒越来越多。看着她们,赵巧娟就像看到刚进厂时懵懵懂懂的自己。因为自己吃过苦,走过弯路,赵巧娟对徒弟更上心,甚至更严格。
        “每次巧姐站我身后,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”年轻的学徒们都很“怕”赵巧娟。平时,学徒一个小小的动作做不到位,赵巧娟都会一眼盯到,然后陪着徒弟一直练,手把手带着年轻人往前走。“我越严格,她们才能越快成长。”赵巧娟说。
        徒弟们最“怕”巧姐,也最信任巧姐。不仅因为她有一双巧手,更因为她总是很暖心。赵巧娟说自己作为“过来人”,更能理解年轻人的困惑。“年轻人,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,可穿纱工作必须耐得住寂寞。”赵巧娟总是和徒弟们说,要在工作中找到快乐,爱唱歌就边唱歌边做,只要爱上了,就能坚持下去。
        如今,作为车间主管,从某种意义上看她直接“穿”的针少了,数量不及8万针,但是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,要“穿”好的针,远远不止10万、80万,甚至800万针……
        点开赵巧娟的微信头像,是一道绚丽的彩虹。赵巧娟把自己的座右铭藏在了里面: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
        手巧、人巧、心更巧。32年,赵巧娟的“三巧”生活,仍在路上。


    (转载至12月10日新华网客户端 刘志媛)